二三七节 化肥和农科所(2 / 2)

一六二二 石斑鱼 0 字 2021-10-04

史班把草帽当蒲扇用,盯着一点点落出来的稻子笑道,“看上去不少啊,看看你们三个组谁的产粮最多…赵谷,你定的奖金额度是多少?”</p>

那些农科员分属三个小组,是根据自己的科研成绩领差额奖金的。赵谷是所有科研机构的具体负责人,也领导农科所,奖金之类的事情史班就让他自己定了。赵谷听师父问道,眨了眨眼睛说道,</p>

“现在昌华州农户的熟田里,一季稻子平均亩产是两百二十斤。我们精心调制的化肥田,自然要比自然条件下来的好。一季稻子的平均亩产要是超过二百六十斤,小组总奖金二百两!要是超过三百斤,小组总奖金四百两!要是超过三百四十斤,总奖金六百两!”</p>

上次史班把纺织厂向民间出售了,得了近二十万两银子。这些银子除了留几万支援董学普政府运营,大头还是回到了史班这里。加上各个工厂的利润,史班这里真不差钱。为了刺激科研进度,史班把各种科研奖励订得非常高。</p>

如今在南海国,想发财有三条路:从商一条路就不消说了,南海国最重商,原先崇拜读书人不以商贾为正业的气氛倒了过来,人人都崇拜成功的海商,工厂主。脑子灵活反应快的可以进公司打拼,要是机灵的,没几年摸透了其中门路就可以自己募资开公司。</p>

胆子大身体好的可以参军,三年下来伤亡率大概是两成,最后一年总归能混到个队正,甚至把总。这不打仗时候,稳稳当当的饷银就挺多的,要是打起仗来,那战赏当真是白花花的银子从天上砸下来。前些天有一百多老兵从先锋营退役了,一个个都带着成包的银子回儋州昌化。</p>

还有一条路,也是最发财的道路,就是搞技术发明了。如今不管是发明个“捕鼠笼”还是学到个“种牛痘”都可以申请专利独家生产,就是自己组织不了生产也可以高价卖给官府。府城东门那家姓陆的人家专门搞这个,三年下来已经拿到五、六个专利,得了三百多两专利费了。</p>

这种还不算什么,顶多就算民间小打小闹的科研游击队。你要是进了太平王的官方科研所,那才叫真的发财。举个例子说,建国那年太平王拉起十几个车床厂工匠成立了农科所,做出“割台收割机”。那收割机割稻子飞快,太平王一高兴,工匠一人奖了五十两,</p>

要说在南海国建国之前,这些农家汉子那是一辈子也没见过什么叫做五十两啊。而现在,五十两奖金只用了两个月就实现了,这只是一个收割机器的奖金!农科所的科研题材多得很,前年还做了改进型耧车,去年夏天开始稻种改良,秋天开始农药试制。</p>

如今农科所有六百多研究员,那一个个都是南海国的“金领”。</p>

前年夏天化肥研发开始立项,太平王非常重视,几乎每个月都到农科所来亲自指导。太平王如此重视,科研员们自然也分外上心。他们分成十几个组开了四百多亩试验田,每五亩为一个实验单元,一组负责八个单元。</p>

他们按各种方式提取化肥,按各种配比在不同的实验单元栽培稻子。经过近两年,今天终于到了出成绩的时候了。太平王过来检查验收,选了长势最好的三组实验单元亲自收割。听到六公子刚才说的奖金额度,研究员们兴奋得一塌糊涂。</p>

奖金数最开始规定的没有这么高,六公子几乎每半年就要提高一次。被史班选中的那三个小组再不吭声,眼睛眨也不眨地盯着那个秤看。一筐筐的稻谷被搬了上去,央行行长赵玉仔细地滑动着秤砣,大声报出一个个让人紧张的数字,</p>

“二百六十一斤!下一筐!”</p>

“加上去!五百七十七斤!下一筐!”</p>

“加上去,八百零六斤!下一筐!”</p>

南海国央行行长亲自操刀称重,那一声声的统计结果听得十几个农科员心里又紧张又兴奋。</p>

这些农科员都是农户出身,自己手里种出来的试验田,光是用肉眼看看也知道这个实验单元的稻子是大丰收了。为了自己的实验单元能够名列前茅,两年里他们曾无数次开会讨论肥料用法,第三组组长和副组长甚至为了氯化钾用量吵得面红耳赤。</p>

他们按太平王的交代,自己联系海商从附近海岛上挖来了大量鸟粪石做磷肥,从海水里提炼了氯化钾做钾肥,还在种稻子前在田里散播了一季大豆蓄氮肥。太平王是真神,他说的那些石头粉,海水灰洒到田里,稻子的长势就大不一样。</p>

农为国之重,在灾旱连年的明末尤其如此。建国后经过几次大垦殖,南海国的耕地面积提高很多。现在人多地少,一季稻子平均亩产也就在两百斤不到。要是这个数字能提高一百斤,琼州府现在的耕地就能养活两个南海国的人口。</p>

赵玉终于秤完了,南海国央行行长似乎有些惊讶。赵玉想了想,和赵谷确认了一下数字,才敢相信自己得出来的数字没有错。他抬头看了看他的师父,有些激动地大声说道,</p>

“第一名第三组,亩产四百零二斤!第二名第七组,亩产三百八十七斤!第三名第一组,亩产三百七十六斤!”(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qidian.,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