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卷青州之鹏 第72节野心与纯真(1 / 2)

凤穿残汉 黑色柳丁 0 字 2022-10-23

 “这有何难。慈对幽州熟悉,由慈领兵便可”太史慈自告奋勇地提议道。

“子义将军去了幽州,谁来替本府领兵攻略徐州”蔡吉两手一摊苦笑道。

太史慈被蔡吉如此一提醒,也意识到徐州大战在即,需要有大将坐镇,不由沉吟了一声反问道,“主公的意思是派儁义将军去”

哪知一旁的郭嘉却当场摇头否决道,“不妥。儁义将军本就是袁绍的部将,主公若是派儁义将军领兵出征幽州,袁绍势必会认为主公这是在乘机驱逐其在东莱安插的势力。毕竟袁绍并不缺东莱的万把人马。其之所以会在中原大乱之际要求主公出兵幽州,目的是想要试探主公的态度,试探主公是否还奉袁氏为主。”

蔡吉不得不承认郭嘉这番分析十分透彻。确实,眼下蔡吉麾下的将领虽不少,但真正有资历能做到独当一面、挂帅远征的将领却只有太史慈、张颌以及张辽三人。其中张辽乃是新降之将,且其旧主吕布还活着。就算蔡吉再怎么看好张辽,不可能在这种敏感的时候放他独自领兵远征。而张颌则正如郭嘉所言,其身份可能会引起袁绍的误会。可要是将前两人留在东莱,让太史慈去幽州,蔡吉又觉得放不下心。

且就在蔡吉自付人手不够,不知该派谁替代自己去幽州之时,太史慈却突然再次提议道,“主公,还有忠纯将军可堪此任。”

蔡吉乍一听太史慈建议张清去幽州,不禁脱口惊呼道,“张大哥”

然而郭嘉却拍案附和道。“子义将军言之有理。忠纯将军确实是去幽州的合适人选。”

“可是忠纯将军之前没有带兵出征过。”蔡吉听郭嘉也这么说,下意识地皱起了眉头。

“主公此言差矣,青州之战时,正因为有忠纯将军坐镇东莱,吾等才能安心攻略青州。况且忠纯将军为人稳重忠义。又是主公的家将,无论是是身份还是地位都适合坐镇幽州。”郭嘉进一步向蔡吉劝说道。

其实蔡吉心里也清楚以张清能力统军北上幽州并没啥大问题。况且她从一开始就不打算派精锐去幽州,因此此番北上与其说是去争功。不如说是去示弱的。毕竟东莱现下才刚刚起步,过早地在袁绍面前展现战力并不是件好事。而以张清稳重而又世故的作风,应该知道什么该展现出来。什么又不该展现给袁绍看。可饶是如此蔡吉在心底里对派张清去幽州依旧有些抵触。因为这一举措会让她不自觉地联想到之前派李达护送吴硕的事。

话说。张清和李达是蔡吉转世到这世上最初遇见的人,也是救过她命的人,同时更是给予她无私支持的人。可是为了同汉室搭上关系,为了打响自己的名声,蔡吉在邺城之时,还是义无反顾地将李达调拨给了吴硕。结果却造成眼下李达深陷许都难以脱身的险境。张清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李达蔡吉只要一想到这个问题,就无法做出决断。

郭嘉眼见蔡吉一副低头不言的模样,虽不知事情的缘由。却也意识到有某种东西正困扰着面前的少女。却见郭嘉试探着问道,“主公觉得此事不妥”

“奉孝先生和子义将军的提议很好。只是本府还想斟酌一下。”回过神来的蔡吉挤出笑意回应道。

郭嘉虽听蔡吉的口气多少有些生硬,却也没逼着少女坦言究竟出了什么事。相反郭嘉倒是露出温和的笑容。向蔡吉颔首道,“既然如此。那主公就再多思量思量,或是找文和先生商讨一二。吾与子义就不多打搅了。”

其实这会儿的太史慈也已看出了蔡吉的不对劲,只是还未等他开口询问,郭嘉便已向他意味深长的扫了一眼,跟着就说出了以上这番话。于是得了郭嘉暗示的太史慈只得跟着向蔡吉起身告辞。不过走出院子之后,太史慈却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疑惑快步上前,向郭嘉追问道,“奉孝,先前在书房主公似乎是有难言之隐。汝怎么不让吾开口询问”

郭嘉见太史慈追问得紧,不由停下了脚步抬头望了一眼灰白的天际,幽然道,“子义,吾等身为部下固然能为主公排忧解难。然则有些事情却唯有靠主公本人才能想通。”

且说郭嘉与太史慈各怀着心事离开了二堂院,蔡吉则独自一人在书房内又枯坐了半晌。在她的身旁堆着一叠用纸书写的公文,上面记录着过去一个季度东莱郡以及北海七县上报的财政状况。由于东莱北海两地正逐步用纸张取代竹简,官府的账目记录形式也由最初的纯文字格式向表格形式进化。虽然这种表格不及一千八百年后的表格来得复杂多样,但也多少有了些宋明时期账簿的雏形。此外蔡吉为了防止篡改数据,还规定账目的数字一定要用大写,而这条规定在历史上乃是直到明朝才开始实施的。

然而此时此刻的蔡吉却丝毫没有翻看自己心血的意思。李达的事情,以及是否让张清去幽州的问题,搞得她有些烦躁。于是在发了一会儿呆之后,蔡吉最终站起身,决定暂且将公文搁一搁,先去隔壁讲武堂转一圈散散心再说。

话说,蔡吉在有烦恼的时候很喜欢去讲武堂。每每看到孩子们念书习武的样子,她的心情就会随之愉悦起来。因为孩子们的欢笑会让蔡吉觉得她确实在让历史变得更好,而不是更糟。不过这样的日子恐怕也持续不了多久。黄珍趁着去年冬闲的时候不仅修缮了黄县的城墙,也连同赛鲁班等城内的工匠在太守府外修了一座大宅子。黄县的富户闻讯后,还自发地捐助了不少物件给讲武堂。因此按照黄珍的说法,大约在五月之后将讲武堂搬到新宅子里授课了。黄珍等人之所以会想到修这个宅子,这一来是因为讲武堂招收的孩童已由最初的百十人扩充到了三百余人。共有十个班级。太守府现在的那个小院自然是显得有些拥挤了一些。二来黄珍郭嘉等人也认为一个大而正式的学堂,有利于对外彰显蔡吉注重教育的形象,从而提高蔡吉在士林的声誉。要知道在这个时代,就算是刚愎自用的公孙度,都在辽东请了管宁等大儒开学堂。更不用说是曹操、袁绍、刘表等人了。

所以对于讲武堂的搬迁。蔡吉并没有异议,只不过一想到日后在太守府内再也听不到孩童们朗朗的读书声,她总觉得有些失落。可当蔡吉信步跨进讲武堂之时。她第一眼看到的并非是幼童们摇头晃脑念书的样子,而是张清正在校场上教孩子们习武的身姿。

眼前这群在校场上练武的学童约莫有三十来人,看上去最大的已有十五、六岁。最小的应该也有十三、四岁了。依照汉末的标准。这样的年纪已经可以随时步入成年人的行列。所以张清一招一式教得很认真也很严厉。不过就算是如此学童中还是有人注意到了站在大门口的蔡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