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离苏南下(2 / 2)

重振大明 路人家 0 字 2021-10-07

在昨天夜间躺在床上时,唐枫终于想到了一点,只要自己做得巧妙,或许能使苏州当地的官员为自己所用,成为开海禁的帮手,那样一来,自己就不能再拿他们的好处了。因为一旦拿了这些东西,自己与他们之间就多了一层不可告人的秘密,到时再想用他们就会有所顾忌。另外,待到真有那么一日,朝中必然有许多的人会与自己唱反调,这次的事情很可能为他们所知,到时候自己可就有口难言了,所以索性就不收下这些能晃花了人眼的东西。</p>

得了徐沧的保证之后,唐枫才算是安下了心来,他知道徐沧的为人很是方正,而且他最感兴趣的不是做一个富家翁而是为国效力,所以断不会贪下了这些东西,毕竟他还要靠着自己向朝廷举荐,重新踏足官场呢。这样一来,唐枫在苏州这里也就没了其他要办的事情,在带了妻女游览了一番这里有名的几处名胜之后,他便离开苏州继续南下了。</p>

当唐枫在苏州时,朝廷对袁崇焕及其部下将领的封赏也终于送到了辽东。毕竟这是崇祯朝的第一次大胜,为了逢迎皇帝,朝中官员不敢怠慢,商量了许久才定下了这么一个章程。除了袁崇焕因为是此次大捷的最大功臣,又是皇帝金口赐下的兵部侍郎衔,经略辽东,他们不必复议之外,其他的人都需要兵部等几个衙门进行磋商,给出一个合适的封赏。</p>

有的时候,一件事情参与的人多了不但不能让它变得有效率,反而拖慢了它的进度,这次对辽东的封赏便是如此。这些朝中官员既不想看到那些他们眼里的粗人得到太大的赏赐,又知道赏得轻了会被皇上责备,所以真是煞费了苦心,一个人一个人地计较着这些边关将士的功劳,斟酌着该给他们什么样的赏赐。这样一来,速度自然变得极慢,直过了近一月,连皇帝都忍不住发问之后,他们才议定了一个章程。</p>

在由礼部的官员呈奏,皇帝看了发现没什么大的差错之后,这才命人准备所有赏赐之物,连同这些东西一起运去了辽东。</p>

辽东的将士们可不知道朝廷里为了他们的这次功劳费尽了心力,还当朝廷对此次的胜利不以为然呢,这让许多将士都心生不满。若不是袁崇焕等人识得大体,竭力压制的话,只怕辽东真会出了大乱子。现在朝廷的封赏终于来了,倒使得这些将士们有些不好意思了,无数原来是阉党官员家里的金银被守边的将士们揣进了怀里,这让他们觉得皇帝还是很圣明的,朝廷还是很有作为的。</p>

不过有人欢喜却有人愁,袁崇焕连升数级,成了辽东名义和实际上的首脑是大家都认可的,但是有些人在看到朝廷给自己的封赏不过寥寥时,就有些不快了。比如赵率教,论功劳是他带了人马收复的辽东几处城池,后来更是突入到了金国北边,连番大战,才使得袁崇焕的人马得以保存。虽然他知道因为主从的关系,自己的功劳是大不过袁崇焕的,但是怎么也该得到仅次于他的封赏。</p>

可结果却大出了赵率教的预料,除了一些金银之外,他就只是升了一级,圣旨里更是连他的名字都没有提到。这是赵率教怎么都无法接受的,要知道原来他的地位是要远高于袁崇焕的,后来却被这个书生慢慢地赶上已经让他不满了,现在更是直接跳到了自己的前头,成了辽东三军的主帅,这让他怎么信服?</p>

“之前他袁崇焕因为有唐枫相帮守住了宁远而为朝廷和孙大帅看重也就罢了,那是他运气好。可这一次,他不过是带了人马趁金国内部空虚打了几仗就要将大功完全揽入自己的怀里,却是岂有此理!我立下的功劳难道不够大吗?辽东北边数城若不是我带将士们连场血战,怎么可能那么容易就夺回来?朝廷不可能看不到这些功劳的,可他们为什么对此只字不提?”在越想越气之下,赵率教就开始产生了疑心:“对,这一切一定是袁崇焕这厮在背后做了手脚。那向朝廷报捷的奏章是出自他的手,他一定是将这一功劳也都写到了自己的身上,而我却被他略到了一边。朝廷和皇上全不知情,自然被他蒙骗过去了!袁崇焕这个小人,真是阴险啊!”最后结合他所知道的一些故事,赵率教得出了一个他认定了他“事实”,一切都是袁崇焕为了揽功而做下的事情,这让他的心里第一次对袁崇焕这个上司生出了敌意。</p>

其实这倒是赵率教冤枉了袁崇焕,虽然他有着许多的缺点,但是这种小人行径却不是袁崇焕能做得出来的。而这都是因为朝中官员们的一点私心。在他们看来,将领都是粗人,自然不想给他们太好的待遇,而袁崇焕毕竟是文臣出身,所以他们对他就稍微近了一些。在这些精通修饰的文官笔下,什么事情都只是挥笔间的事情,最终就产生了这样的结果。</p>

这些文臣们一点可笑的私心,就此埋下了辽东守军将帅难和的局面,当然现在这个时候,一切还没有显现出来,大明上下看来内外都是一派升平,除了东南有些许跳梁小丑,不过他们很快就要覆灭了……(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