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相悦(1 / 2)

 送走了永成帝,宛昭仪走到内殿的床榻边坐下,一边,随手打开了慕嫣然几人送来的贺礼,书迷们还喜欢看:。</p>

贺婉茹送了一只翠竹雕做而成的笔筒,虽简单,却另有一番别致的趣味,翠绿的筒身借用了竹身,上面用工笔刀刻出了一副月下流水图,看起来颇有意思。这东西,显然不是出自宫中,宛昭仪微一动心思便大致猜到,怕是贺婉茹从方寸书院寻到的,市面上,却买不到这种简单雅致的东西。</p>

贺琳蓉送的,是一对琉璃美玉杯,想来,也是襄王府的珍藏之物。</p>

待到打开最后一个锦盒,却是一方淡粉色的帕子,宛昭仪轻挑柳眉,轻轻的取出了那方丝帕。</p>

方寸约许的一面方形帕子,帕子的小半篇幅,用极细的褐色和银色丝线,绣了一棵开满了芬芳花朵的梨树,旁边,隐约还能看到落英缤纷。</p>

虽帕子上绣了图案,可触手摸去,竟如丝般顺滑,仿佛那棵梨树是帕子上本就带着的一般,只看了一眼,宛昭仪就觉得爱到心里去了。</p>

梨树的褐色树干上,隐约还有淡淡的纹路,宛昭仪心思一动,翻过了帕子,却见反面绣了一首诗:“桃花人面各相红,不及天然玉作容。总向风尘尘莫染,轻轻笼月倚墙东。”</p>

字是用稍深一些的粉色丝线绣的,隶书的字体,散落开来,像十五夜里投影在湖中的圆月,说不出的圆满,而边缘处,还用嫩绿色的丝线绣了几丛草,平添了一份绮丽。</p>

摸着柔滑的丝帕,想到那个总是一脸浅浅的笑容温婉的看着自己的女孩儿,书迷们还喜欢看:。宛昭仪心内的喜爱之情,又添了几分。</p>

悉心的叠好丝帕待放入锦盒,却见锦盒下还有一个盒子。却是自己第一次送“墨染”给她时的那个小瓷盒,宛昭仪面容上闪过一抹疑惑,拿起了瓷盒。</p>

打开瓷盒。一股熟悉的清香扑鼻而来,盒中。却是颜色各异、形状不一的石子,宛昭仪的兴致,愈发提了起来。</p>

鲜黄的寿山石,略微平整的一面,刻了一个小小的棋盘,棋盘两侧,是两个人影。虽看不出面孔,却大致分得清是一男一女。</p>

绿色的青田石,刻了一棵开了花的梨树,白色的花朵,却是刮出的石色显出来的。</p>

红色的鸡血石,顺应着颜色,雕出了一张小小的案几,案几上还摆放着紫檀茶壶和两只小茶碗。</p>

还有淡粉色的芙蓉石,鹅黄色的巴林石……都是拇指般大小的模样,却极具心思的雕了应景的东西。散落开来随意摆置,竟依稀是自己的院落,宛昭仪神思怔忡的看着窗外已没有了花朵的孤单梨树,不禁想起。从前的夏夜,自己和三郎,也是在梨树下品茶对弈,那副画面,竟都绘在这些小石子中了。</p>

脸上露出了一抹娇美的笑容,宛昭仪不禁想象着,慕嫣然那样一个柔弱的女孩儿,对着灯火,拿着小刻刀在石子上认真雕琢的模样。</p>

聪慧过人,心思巧妙,这个女孩儿,着实给了自己太多的惊喜。</p>

抚弄着手中还散发着淡淡“墨染”香气的小石子,宛昭仪的神情,愈发柔和起来。</p>

明珠,果然,她才是真正的明珠呢。</p>

暗叹了一句,宛昭仪小心翼翼的将那些贺礼收起来,放在了自己妆台上的抽屉里。</p>

……</p>

天气愈发热起来了,呆在不透风的殿阁内,愈发闷热了,是故,这些日子,每每绣艺课结束,贺婉茹都不愿回夕颜殿,总是拉着慕嫣然到假山上的凉亭内呆着,等到太阳偏西了,才手拉手的回宫。</p>

看着那个与芷兰阁一墙之隔,已有了浓郁的绿意,渐渐少了那份清冷的院落,慕嫣然有些感叹的说道:“宛昭仪娘娘的生辰,今年,不知道六皇子又准备了什么寿礼,也不知道昭仪娘娘会不会收。”</p>

迟疑着摇了摇头,贺婉茹朝那边瞟了一眼说道:“前年是宛昭仪二十九岁的生辰,所以宫里才大肆操办的,去年也如今年一样,不过我却未听说六皇兄有送礼物,不过,许是送了,我们不知晓罢了。”</p>

点头应和着,慕嫣然自言自语一般的说道:“会送的,他那样有心的一个人,定是送了的……”</p>

假山上,时有一丝凉风吹过,两个人赏着周遭的风景,聊着天儿乘着凉,说不出的惬意。</p>

正说话间,却看见一旁的台阶处,传来了兰芝的轻唤声:“长公主,毓秀宫里来人了,说皇后娘娘找您过去呢。”</p>

探头看了一眼,果然,假山下,皇后身侧的润华一脸张望的朝上看着。</p>

“什么事啊,可问了嘛?”</p>

坐在长椅上不起身,贺婉茹撅了撅嘴巴,看着兰芝问道。</p>

“润华姐姐说,远东大将军府的林夫人和小姐来了。”</p>

兰芝低声回道。</p>

“嫣然姐姐,那你陪我一起吧,好不好?那林小姐话又多,每次缠着我问这问那的,我都快被烦死了……”</p>

转过头看着慕嫣然,贺婉茹埋怨的说道,书迷们还喜欢看:。</p>

没好气的看了她一眼,慕嫣然伸出手捏了捏她的脸颊数落道:“当日人家刚进宫来的时候,是谁一直巴着人家问‘边关大嘛,好玩嘛?’‘那岂不是很热,又不能天天洗澡,真可怕。’”</p>

鹦鹉学舌的打趣了贺婉茹几句,慕嫣然方柔声叮嘱道:“林小姐在边关生活了十几年,习惯了那边的生活也是自然的,人家都愿意跟你讲那儿的趣事,为什么到了你这里,你就嫌烦了?以己度人,才能体谅别人的难处,知道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