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朱棣的郁闷(2 / 2)

作为人主的朱棣不光要听,还要将这一次谈话的主动权捏在手里。</p>

所以朱棣听明白了吕阳的一些意见,立刻说道:“张玉需率军频频袭扰朝廷大军,使之以为我军迫切援救北平。如此一来李景隆必急攻不休,迫使大军疲惫,心生怨气。”</p>

早就加入造反大业但是有过待价而沽行为的陈亨急切得很,请命道:“王爷,请允许末将前往张指挥使麾下,为王爷大业而效力。”</p>

张玉是朱棣“三护”指挥使之一。</p>

另外一个“三护”指挥使卢振在朱棣发动之前背叛了。</p>

其中一个“三护”指挥使到现在都还没有露过脸。</p>

朱能?他之前只是“三护”的副指挥使,夺取北平九门有功被授为指挥同知,随后又在攻打耿炳文所部时立功晋升为都指挥佥事。</p>

也就是不到一年的时间而已,朱能连续爬升了好几级,一下子变成正三品武官,可见是多么得朱棣的喜欢。</p>

与之相比,本来就没有官职的吕阳到现在都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官职,什么后勤总管和谋臣都属于是朱棣的“亲信”和“亲随”一类,不是大明的什么正经官职。</p>

陈亨在好多年前就是从三品的都督佥事,品秩上低于张玉,没有歇上一段时间,也没有跟朱棣麾下将校磨合,提出要去张玉麾下效力的请求,可见急于立功的心态有多么明显了。</p>

恰恰就是因为陈亨立功的心态那么迫切,搞得朱棣认为陈亨不适合去张玉那边。</p>

朱棣现在只是想给李景隆制造一种紧迫感,不是要马上出兵为北平解围,逼迫李景隆过甚会弄得过犹不及。</p>

“你带兵去宣府罢。”朱棣说道。</p>

陈亨一听觉得也行,那边的“塞王”没了,恰好去拉原先听命谷王的兵马给朱棣麾下增加兵力。</p>

不再给任何人讲话机会的朱棣,说道:“咱们啊,便在永平驻扎,各自把麾下的兵马练好,要做到号令通行,不能像李景隆麾下的大军那般杂乱无章。”</p>

这是极为稳妥的选择!</p>

毕竟,朱棣收归了北平都司、北平行都司和辽东都司的兵马,怎么都要先熟悉与磨合,再来就是剔除掉一些三心两意的将校,免得到了关键时刻出现什么幺蛾子。</p>

如此这般的,朝廷军攻打他们的北平,朱棣的主力在永平进行整顿,几支偏师也是各自干活。</p>

在这期间,没有谁能比吕阳更忙碌。</p>

吕阳不但要为大军周转后勤,还要应付与诸王特使的协商,大多是一些琐碎又必须要有人去处理的事项。</p>

事情太多,吕阳手底下也就不能没有属僚,像是一直带在身边的金忠,以及后来朱棣丢过来的宋礼,两人慢慢也就变成了吕阳的得力助手。</p>

说起来,金忠与宋礼是两个不同的人,连带所擅长也比较明显。</p>

像是金忠善于计算,再得到吕阳一些算术上的教授,很快就掌握了新知识,对于各处库存以及所调动物资能够做到掌握,能减少吕阳很多不必要的操劳。</p>

而宋礼则是一个对水利工程极为擅长的人,他被吕阳安排专门操持实际运输,手底下还有一支“工程队”负责搭桥整路。</p>

对于吕阳来说,日子是在每一天都非常充实中度过,直至辎重安排剩下一个小尾巴,某天朱棣亲自来通知要打大仗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