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六章 出人意料(1 / 2)

锦绣大明 路人家 0 字 2022-01-24

 大同城外,在渐已西斜的日头底下,数千人跪伏一地,站立的只有钟裕与杨震二人,作为正副钦差,也只有他们能在宣读圣旨时依然站着,其他人无论官位大小,都得跪下听旨意。

钟裕虽然因为走了十来里的路程已很是疲乏,但在展开圣旨宣读时却依然声音洪亮,精神饱满:“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尝闻国事无大于军政事者,军政事无大于边关事者。山西,乃我大明之门户,大同,亦为山西之门户,是所谓……”

在钟裕的朗声诵读中,这道以标准而华丽的骈文体样写就的旨意就在大同城外上空不断响起。别看那些官员一个个都屏息敛神,一副洗耳恭听的模样,其实他们只是在做戏,只想着赶紧把旨意宣读完成,然后好把钦差队伍接进城去说话。毕竟就是没有这一道旨意,他们也很清楚这两位钦差此来山西的目的是什么。

但似乎是为了为难他们一般,这一次的圣旨竟特别的长,就是站在钟裕身后的杨震到后来都有些不耐烦了。他忍不住把眼往那五彩斑斓的圣旨上看去,就瞧见丝帛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这一卷旨意旨意怕不有数千字之多。

一般来说,圣旨虽然都会在前半部分说一些空话大话,但并不会太长,往往点到皇帝或者内阁的意思就可以了,像这样几千字的圣旨还真是少见。一般也只有大臣给皇帝上书时才会如此洋洋洒洒地一写数千上万言,皇帝可不会下这么啰嗦的旨意。但很显然,这回的旨意却就是这么非主流。

其实,这也是有深意在里头的。所以颁布一条这么长的旨意,内阁是怀了两个心思。第一,便是让接旨的大同官员能够明白朝廷对此次事情的看重,好叫他们能更听话些;第二,则是为了帮钟裕长长势头。

山西的情形就是朝中之人也多少了解一些,这儿的官员,尤其是武官早已在此扎下了深厚的根基,不是一个钦差能随意晃动的。而钟裕此去又是做的得罪人,挖人罪责的活,自然难免会被人敌视,而那些武官说不定还会在背后下绊子,搞破坏。所以内阁就想出了这一招,先声夺人,给大同的官员一种被钦差压在脚下的感觉。

【推荐下,咪咪阅读追书真的好用,这里下载 iiread 大家去快可以试试吧。】

不过再长的圣旨也有读完的时候,在经过好长时间的诵读之后,钟裕才终于念出了让所有人都大松了口气的两个字——“钦此!”其实这道旨意除了引用了许多经典,辞藻比一般圣旨更华丽外,内容也和大家所想的没什么两样。无外乎是表明朝廷对大同的看重,对此次兵变之事的不解与愤怒,让大同上下官员务必自省自身错误,并在钦差办事时悉心相助等等。

虽然心下对这道超出想象的旨意有些不满,但该有的礼节却一点都不能废,所有人再次冲着钟裕叩拜,口称遵旨。钟裕这才把手上颇见长度的圣旨一合,将它送到巡抚刘应箕的手上。待后者接过圣旨后,这才一改刚才严肃的神情,笑着一把就将对方给搀扶了起来:“刘前辈快快请起,都察院晚辈钟裕见过前辈。”

既然旨意已宣读完毕,虽然钟裕依旧有钦差的身份,可却已不比眼前的巡抚身份更高了。要知道巡抚本身也能算是朝廷的钦差,只是他这个钦差是常驻地方,而且权力更大而已。而这位刘巡抚在朝中是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和钟裕算是同级,但因为他得官更早,又是有实权的地方巡抚,故而就要比钟裕地位高上一些,被称一声前辈自然是很正确的。

说实在的,要不是钟裕搀扶这一把,跪伏在地许久的刘应箕还真可能一时站不起身来。他今年五十三岁,又一直待在大同这种边塞之地,身子骨自然不可能太好,在一向不用跪拜的情况下突然跪这么久,还真有些难以适应呢。

被钟裕搀扶起来后,即便刘应箕心里有些不快,此刻也不好表露了,便笑道:“钟大人太客气了,你我同朝为臣,何来前辈后辈之分。来,且先进城,其他的事情待接风宴后再细说不迟。老夫已命人在巡抚衙门旁专门为你们腾出了屋子,你们在大同的日子里,咱们还得多亲近亲近才是。老夫久离京城,对那儿可甚是想念哪。”

说话间,身后的其他大同地方文武官员也都一一走了过来与钟裕和杨震他们见礼。这其中既有大同知府沈年这样的文官,也有大同镇总兵官郭荣这样的武将,至于其他官员,因为一下子来得太多了些,又有些乱糟糟的,杨震一时也难以完全记住他们的样貌与姓名。

在与这些官员寒暄了几句后,钟裕才面露愧疚与为难之色地朝着刘应箕一拱手道:“还请刘大人见谅,本官是无法答应你的一片好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