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中流砥柱 (50)一八五四年的秋天(2 / 2)

南方打的如火如荼,曾剃头的湘军终于崭露头角,与淮军一起,都被朝廷依重信赖,而两支强军都是汉人团练武装,虽然曾国藩在朝中根基更为厚重,门生故吏满天下,而且是理学大师儒家大佬,因为手里有湘军这样强悍的武装力量,还是开始被朝野侧目忌惮,而他的湘军打的越狠,占领的地盘越大,则受到的掣肘与猜忌也就越来越严重,就算是咸丰末年肃顺掌权,引曾国藩为朝外后援百般支持,曾国藩和他的湘军仍然受到严重的猜忌与怀疑,一直到曾国藩自散羽翼,将湘军彻底打乱解散,朝廷总算才是对他恢复了信任。</p>

封建宗法传统,并不是怀疑带兵统帅将领的人品,而只是怀疑他手中的实力!</p>

无疑,曾国藩的湘军杰出的表现将帮助淮军吸引不小的注意力,对于这一点张华轩当然没有任何的意见,他的淮军确实已经足够优秀,可以说,只要规模再扩大一倍,他就敢在中国横着走了,任何力量在他的淮军面前都将变成霁粉,而要想淮军继续扩大规模,然后打一场足以支持它的全面战争,就得先有足够的时间做好内功。况且,除了清廷这个敌人外,张华轩也时刻不忘,就在几年之后,英法联军将会烧毁圆明园,将中华民族的无价瑰宝毁成了一片瓦砾,将无数先人的智慧结晶的宝贝一卷而空,张华轩绝对会倾尽全力,阻止这件百年国耻在自己手里再度发生!</p>

这样一来,太平军这两年内的锐意进取给清廷带来的莫大压力,还有湘军与江南江北两个大营,再加上胡林翼与官文等人的抵抗,将会给张华轩的发展带来充足的时间!</p>

时光匆匆而过,转眼就到了咸丰四年的十一月,这个季节在苏北已经是初冬,随时都可能下雪。从十月开始,湘军转守为攻,正在江西与安徽交界与太平军打的热闹,而太平军这时候锐气十足,上下同心,眼看翻过年又是一番新动作,倒是唯有地处苏北的淮安府一片平静,不但没有那种兵荒马乱的乱世景象,反而是到处生机勃勃,一派繁忙模样。</p>

淮军经过一次招新,战兵由原本的一万一千人左右涨到了一万七千,再加上军中雇佣的长夫挑夫伙夫等杂工,这些人虽然是后勤,不过也穿上了淮军的军服,拿的军饷略少一点儿,也算极其优厚,这样淮军就有了宣宣赫赫整整两万的定额,这个数目已经极具规模,可以说,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开始不过四千人时,就先攻克虎门,镇海,后来战争规模扩大,英军也就从印度等地调来了一万二千人左右,就是这样一支万人规模的军队屡次击败清朝大军,沿江而上攻克了镇江,如果不是条约答成,南京也必不可保。</p>

当然,英军是依托了他们无敌的海军炮火,后勤保障也绝无问题,可问题是就算去掉了英国的海军支持,以当时清朝军队的素质,说起来是八十万人,其实根本无力调动十万人以上的集团做战,财力物力后勤协调将领与兵员素质都无法完成这种战役集结,几次大战,清军的数量也就是小猫两三只,结果在纯火器训练与做战方式都超过清军百年以上的英军面前,完全就是不对等做战,整个鸦片战争打完,英军也没有战死过几个人……</p>

道光皇帝后来为了遮羞,还曾经像模像样的询问过英国在哪儿,陆地可否到达,这也是当真搞笑,漫说英国不能陆地到达,就说英国当时是中国邻国,凭满清那点落后的军队和动员水平,想打人海战术都不够格,更别提两国军队在素质与装备上的差距了。</p>

如此一来,淮军现在的实力老实说如果卯足了劲一路打到北京,咸丰就非得避到热河去不可,甚至,可能是一路跑回东北老家。</p>

不过论起软实力,张华轩可就比大英帝国差的远了,军队素质还远远不及,参谋部招了十几个法军陆军军官和几个英军军官,条例与制度刚在建设当中,武器配备也只是当时列强军队中的普通水平,关键是淮安的工业化才刚刚开始,一切,还有待时间。</p>

而在张华轩心里,眼下的当务之急,还是从根本上解决军队的归属感问题!(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qidian.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