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中流砥柱 (207)要塞(1 / 2)

 随着张华轩的话音高亢起来,所有的士兵胸前也是起伏不定,他们原本都是朴实的淮地农家子弟,很少读过书,不要说世界大势各国士兵的强弱,很多人连自己家门前的镇子也没有出过,上一次淮安府城就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让他们到百里之外,千里之外,根本就是一种无稽的幻想。</p>

是张华轩一手把他们带了出来,凝聚到了一起成了华夏第一精锐中的精锐。在这其中,有张华轩不少的本家子弟,更有不少都是淮安府山阳县人,与张华轩根本就是本县同乡,他们对张华轩有着普通淮军士兵没有的那种情感,不仅是对统帅的尊敬和爱戴,而且还加上了很多宗族与乡土中特有的情感。</p>

所以在张华轩振臂大呼的时候,很多朴实的农家子弟都激动的热泪盈眶,等张华轩话音一落,也不知道是谁带头,两千余人一起振臂大呼,山呼万岁。</p>

张华轩也是激动,却是挥手止住众人,用着自己最大的声音喊道:“我淮军,万岁!”</p>

在激越的万岁声中,两千余人的中军镇将士在张华轩的带领下赶往海州,徐州军政,则因为丁宝桢与苗以德等人的离开,被暂托给了吴穆全权处理。</p>

如此,在短期内他不必担心后方的军事行动,有吴穆在,最少在指挥上绝无问题,虽然他资历不够,镇不住军中宿将,不过好在徐州也没有什么宿将大将了。</p>

苗以德倒是无可不可,这一次随大帅去海州打英夷,对他个人而言倒是极为乐意。而且他是内卫总镇,位高权重,张华轩对他有所防范也是件好事,总好过张五常那样被撵下台。</p>

张五常则被留在徐州,协助吴穆,他是军情部的主管,军统中自成系统,吴穆根本指挥不动,而军统又上不得明面,倒也不必担心张五常会有所异动。</p>

其实这些都是权术手腕,张华轩也并不喜爱。眼前这些人,五常是他家奴,忠心不必怀疑,也根本无从叛乱的起,苗以德是他一手提拔的,对自己敬畏有加。</p>

这些手腕做法,只是为后世开先例,使得各种部门职权相分相克,不使国家落于野心家之手。现在限制这些权臣,总比以后要了他们的命要好的多。明太祖一生英雄,不过张华轩最不取的就是他对功臣的做法,令后世豪杰心寒。</p>

由徐州至海州,一路坦途,况因徐州运至海州的矿物极多,所以对道路要求也是很高,从去年冬天农闲时起,到今春,调拔了徐州与海州三十万人的民力徭役,扩宽铺平道路,现在虽不能与后世道路比,却也是平整结实,两千骑兵奔驰于上,如风驰电掣。</p>

而此时正值五月,初夏时节,天气尚不很热,道路两边尽是密林,凉风习习,众人骑在战马之上,更觉风声过耳,身上极是清凉。</p>

今天又是好天,阳光明媚,虽不是鸟语花香,放眼看去却到处都是绿油油的麦田,其间也间杂着黄色的熟麦。</p>

麦收在即了,而今年,明显是个丰收的好年头。</p>

奔驰中的淮军和张华轩受到了这种美好的景色所影响,很多人脸上都露出轻松的表情,如果不是军纪严明,会有不少人说笑聊天,而马鞭挥扬处,不少农民在田地里抬头起来,看到是大军经过,不少人挥手致意。</p>

几年经营下来,淮军的形象已经是清军可比,传说中凶悍的发匪更不能比。不扰民,反而帮助百姓,大军所至之处商贸繁华,而土地尽分给贫民。</p>

这样一支军队,似乎与那种传说中闯王来了不纳粮有些相似,然而又不是一支起义军的模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