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中流砥柱 (207)要塞(2 / 2)

它有建制,有根基,有军纪,甲胄耀眼武器先进,任何人见了,都要竖起大拇哥来,赞一声:“好王师,必得天下。”</p>

现下这样一支精锐的骑兵经过,黑红色的军服汇集成了一条奔驰着的巨浪,马蹄声轰隆隆如若雷鸣一般,而骑兵背后的马枪与腰间的马刀又散发着一股危险的气息,令人不敢正视,不敢逼视。</p>

这确实是一支勇猛之师,而装备之精锐,也是天下无双。</p>

张华轩也极是轻松。自起兵以来,他向来是运筹帷幄,很少有亲自上战场的机会。便是在战场上,也是指挥若定,并不似今天这样带兵奔驰。救兵如救火,其实海州用不着中军镇这么去救,而他要赶去的,是要打一场挽救中国气运与精神的战争。</p>

这一场战争,说小很小,规模不会超过万人,说大,却是关系到以后几十年中国发展之气运,他要一战把英国彻底打痛,让他们掂量淮军的力量,而不再寻求简单粗暴的解决办法。面对英国这样的老牌帝国,不展示实力,它会把你看扁,然后在你身上榨取干所有的利益。张华轩没有心思和英国死嗑,他要把财力投到北方,先大一统,然后御北方强敌,暗中发展海军水师,厚积薄发,一战他可能看不到了,不过在这之前,他要做好让中国取代英国统治世界的准备。</p>

大丈夫有此良机,当竭尽全力。</p>

军统的情报他刚刚临行之际又一次看过了。英军舰队与步兵的情报打听的一清二楚,这一次倒不是军统特别能干,而是英国人压根没有保密的意识。可能在英国佬看来,越是暴露自己的实力,越会把中国人吓傻吧。</p>

领舰队的司令是西马縻各里,这是个海军少将,不过想来并不是很得意吧。张华轩记得,亚罗号事件一起,英军原本就打算在广州动手,这个上将就是领舰队的人物,广州那边没打起来,又被一帮文职官僚们打发到海州来了,想来这个司令当的很没趣,也很郁闷吧。</p>

整个舰队共有军官四十九人,士兵水手一千一百七十三人,连同军舰炮艇小艇运输补给船在内,共有十七艘船,而真正对海州岸防炮台有威胁的当属那三艘主力舰。</p>

都是配给了接近百门火炮的主力舰,其中的主力炮完全能轰烂除了海州炮台的任何一座中国炮台。</p>

再加上随着军舰行动的来自长江的小型炮艇,英军的火炮输出也是达到了一个恐怖的数字。</p>

不过海州的防御显然也并不差,整个海州港口并不宽广,虽然吃水深,不过海面并不广阔,港口四周环山,甚至身后侧翼纵深也是完全的山地,这样给当初修筑炮台时省了不少银子和人力。现在的海州军港炮台有三座永固式炮台,每座炮台都建筑在岸边的小山上,居高临下,完全控制了并不宽广的海州港口。所有的炮台一共配置着淮军最大口径的二十四磅炮接近百门,虽然这些火炮的铸造工艺还比较落后,并没有采取十年前就由意大利人发明的裸旋线膛,也没有反后座装置,更没有缠丝炮身、无烟火药和复合引信,它的工艺已经稍稍落后于这个时代,不过建筑在山地上的水泥堡垒式的火炮炮台,以居高临下近距离发射时,它的威力虽然还不足以穿透英军装在舰身上的装甲,事实要在十几年后,火炮有了种种改良和有了穿甲弹后,炮弹才能穿透军舰达二十厘米左右的钢甲,从而确定了火炮的优势,而在海州这里,火炮只要尽可能的杀伤舰上人员就可以了。显然,在这种地理优势和炮台防护能力超强的前提下,杀伤人员是完全可以做到的。</p>

美中不足的是,海州并没有高山,与后世旅顺接近二百米海拔的炮台相比,海州的小山显然高度不足,这也会给英军相应的机会。</p>

不过张华轩并不打算在海边与英军死嗑了。如果岸防打的太好,给英军军舰重创的同时,无疑会使得对方改弦更张,选择更好进攻的港口来进攻,这样就会防不胜防,把战场的主动权放在敌人手中。</p>

以吴穆和参谋人员一起研究的结果来看,如果海州炮台一直狠打的话,英军显然没有能力登陆,就算强行登陆也会面临火炮的杀伤,从而带来重大死伤。张华轩清楚的记得,大沽口炮台有一次就击沉了好几舰英法的军舰,不过随之而来的就是更大规模的军舰赶来,然后就是炮台沦陷。</p>

海州虽然强大,不过如果英国绕道或是集结大舰队强攻,相信都会有不可预测的结果出现。那么最好的战略选择,当然就是示敌以弱,纵敌上岸,退守炮台之后歼敌陆军,这样重拳一击之后,再回头收拾以为大功告成的军舰。如果一切顺利,把英军部属在这里的军队一举歼灭掉的话,对英军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大的打击。这个时代海运能力虽然蓬勃发展,不过一次搞几千英军来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而这一战在政治层面上给英国方面的震动,却又是军事上无法比拟的了。(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qidian.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