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一章 日本投降前夜的内阁会议(1 / 2)

 寒风从窗户的缝隙间吹进来,还带了一点烧焦肉皮的味道,日本相加藤高明坐在榻榻米上,开始寻思如何体面地结束战争,战争打到这个份上,已经不可能取得胜利,就算有再多的牺牲,也无法阻止那个庞大的邻国取得胜利,留给日本的只能是失败的苦果。

加藤高明是尾张藩(今爱知县)士服部重文之二儿子,幼名总结。东京帝国大学法学部第一届毕业。后来加入三菱总公司。一八八六年与该公司董事长岩崎弥太郎之长女结婚。一八八八年进入政界,后为伊藤博文所借重。大隈担任外相时,加藤对当时的条约修改,贡献良多。一**四年出任驻英公使,主张英日同盟。自一九oo年,历任伊藤第四次内阁、西园寺第一次内阁,以及桂太郎第三次内阁的外相。一九一三年,参加桂太郎之立宪同志会,桂去逝后,加藤继任该会总裁。一九一六年,将立宪同志会改组为宪政会。当一九一四年担任大隈内阁的外相时,主张对内增强军备,对外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并对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

??双刃剑。1913年1o月,担任宪政会前身-立宪同志会总裁的桂太郎死去,加藤高明和后藤新平等五名党常务委员组成合议制运营体制。后来后藤新平脱党,同志会于同年12月进行改组,加藤高明担任总裁。在此前举行的立宪同志会近畿大会上,由于对加藤的评价不佳,他没能站到主席台上,党内也有人对他的偏执狭隘表示反感。尽管如此,加藤仍然当上总裁的原因在于他曾三次担任外相,并有三菱公司背景,在筹集党政治资金方面作用很大。关于与三菱的金钱关系问题,第一次西园寺内阁时期由于他反对铁路国有化问题而产生误解。不管三菱公司是否真的向他提供了政治资金以及资金数目有多大,周围的人总是认为加藤是“三菱之婿”,这种身份本身就是莫大的财力,所谓“误解”对加藤来说也?

不管怎么说,当上党总裁就意味着向相宝座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同时对于加藤和立宪同志会也是艰难历程的开始。同志会在第二次大隈重信内阁时曾是执政党,但从大隈辞职直到第一次加藤内阁成立的大约八年间则一直在野,而且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在野党。当时的过渡内阁为了政权运营顺利需要与政党间进行私下交易,只要在野党愿意并非不可以参加政权。加藤高明作为党,为实现真正的政党政治理念,拒绝加入政权,半途而废。对加藤来说要统一党内意见非常困难。加藤担任第二次大隈内阁外相期间参与对华提出“二十一条”。这届有强烈侵略性色彩的内阁引起中国国内的反日爱国运动。此外,在一些重大外交问题上他不听山县有朋等元老们的意见,自作主张,遭到元老们的责难,不仅导致生了“排挤加藤外相运动”,也使他长期被排除在相候选人名单之外。

几个政党以同志会为中心协商合并成立了宪政会,迫使清浦内阁倒台的第二次护宪运动成为宪政会取得政权的契机。清浦内阁成立伊始,“护宪三派”宪政会、政友会、革新俱乐部就明确打出反对清浦内阁的旗号。1924年1月31日清浦解散议会,于5月1o日举行了总选举,加藤高明辞去男爵封号参加竞选。“护三派”在大选中获得284个议席,过议席的半数,取得压倒性胜利。选举前宪政会有1o3个议席,位于友本党(149席)和政友会(第三大党。经过这次选举,宪政会一举获得第一大党(政友本党1o9席,政友会1o5席)。此时山县有朋已经谢世,元老们已不能无视在护宪运动及选举中反映出来的民意。

加藤高明以国民舆论希望组成护宪三派联合内阁为由,说服政友会总裁高桥是清和革新俱乐部总裁犬养毅,组成三党联合内阁。内阁中主要职位由宪政会担任,曾担任过相的政友会总裁高桥是清被任命为农商大臣。这是日本政治史上次产生的以选举中成为第一大党的政党为中心组建的政党内阁。这届内阁除了被称为“护宪三派内阁”之外,由于内阁成员多为实力派人物,所以也被称为“人材内阁”。加藤高明在施政演说中承诺要妥善处理当时最大的悬案贵族院改革问题,因此又被称为“善处内阁”,或者“三菱财阀内阁”。从这些称号上也可以看出舆论对加藤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一。

可以说加藤高明是非常倒霉的一届相,上任伊始便有关东大地震,然后是中日战争,千钧重担压得他喘不上气来,随着战事一步步转向不利,他的心情也变得非常忐忑,他非常明白,中国的大总统是绝对不会放过他这个提出二十一条的祸的。

~~~~~~~~~~~~~~~~~~~~~~~~~~~~~~~~~~~~~~~~~~~~~~~~~~~~~~~~~~~~~~~~~~~~~~~~~~~~~~~~~~~~~~~~~~~~~~~~~~~~~~~~~~~~~~~~~~~~~~~~~~~~~~~~~~~~~~~~~~~~~~~~~~~~~~~~~~~~~~~~~~~~~~~~~~~~~~~~~~~~~~~~~~~~~~~~~~~~~~~~~~~~~~~~

日本相加藤高明召开了一个紧急会议,与会者包括指挥战争的最高委员会六巨头。上个月在日本进行的毁灭性轰炸,强烈地震撼了被称为是“六巨头”的委员会六名成员。现在,他们又要应付新的灾难:中国空军已经将全部的海峡通道堵塞,希望破灭了。加藤想利用此次会议,建议日本接受投降协议,协议是中国在7月末提出的。

“我们不能无限期地进行战争,”年老的相说,“除了接受《北京公告》外,我们无路可走。”

战争部大臣寺内寿一将军对加藤的建议做出了愤怒的反应。“谁能肯定我们百分之百地失败?”他反问,“我们当然不能接受这个宣言。”他的话一说,“六要员”之间的立场就泾渭分明,一派希望和平,另一派要求进行抵抗而不管代价有多大。

军方人士——寺内将军、海军参谋长武部守正和6军参谋长太田熏——坚持着幻想,他们认为,通过上苍的干预,日本也可能设法击退中**队,就像非同寻常的台风或者神风一样,那种神风曾在1281年击退了蒙古的入侵舰队。

主和派同样相信,天上和地上无论什么都挽救不了日本。相加藤、海军大臣米内光正和外交大臣重光葵认为,苏联对中国满洲里的入侵是压制同僚的机会。

寺内将军向最高委员会提出了日本的防卫计划(操作方案),并评论了军方击退入侵所能动用的力量:53个步兵支队和25个旅,加在一起有25万个守备组,共235万人;除此以外,指挥官能够召集4oo万6军和海军加入战斗。而且,内阁最近已经通过了一项措施:将征兵范围扩大至15到6o岁的男子和17到45岁的女子,这样日本的防御力量可以再增加28oo万人。

就数量众多的防御者阻止或击退中国人的登6一事,外交大臣重光葵要求进一步说明。但是,重光葵只听到了陈词滥调。“凭着运气,我们会在他们登6之前将其击退,”梅津将军说,“无论如何,我可以自信地说,我们将摧毁入侵者的主要力量。”

外交大臣重光葵充满了嘲讽,他说,即使日本的兵力击退了第一次登6,中**人将反复登6直至成功。

两个对立的派别争论了两个小时,最后愤怒的加藤愤然离会,去参加一次全体内阁的大会,大会将讨论导致“六要员”分裂的同样问题。

在内阁大会召开之前,加藤就知道这是浪费时间。接受《北京公告》需要内阁成员的一致赞同。占据内阁职位的战争大臣寺内将军,肯定要拒绝和平建议。内阁大臣和他们的秘书们只是占据着席位而已,这时,一名官员走进会议室,报告了第四个灾难:神户遭到燃烧弹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