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二章 宾主尽欢(2 / 2)

多谢你的来信。我希望德苏互不侵犯公约将给我们两国的政治关系带来一个决定性的好转。我们两国的人民需要相互之间的和平关系。德国政府同意缔结一项互不侵犯公约,就为消除我们两国之间政治上的紧张局势,并为建立两国之间的和平与合作提供了基础。苏联政府要我通知阁下:它同意里宾特洛甫先生于8月23日到达莫斯科。

这样,战争的第一个大战斗回合就被德国在8月21日那天赢去了。当天深夜,德通社发表了如下的公报:“德国和苏联两国政府同意缔结一项互不侵犯公约。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先生,为完成谈判工作将于8月2第二天早晨也在俄国报纸上发表了,但没有提里宾特洛甫来访的确定日期。按照舒伦堡的**,此事在莫斯科“引起了外交界极大的惊奇”,并“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里宾特洛甫已由希特勒授予全权来进行关于互不侵犯公约及“一切有关问题”的谈判和签署由谈判达成的任何协定。他从柏林乘飞机去莫斯科,于8月23日下午时到达。当天下午他在克里姆林宫见到斯大林和莫洛托夫,同他们进行了三个小时的讨论,内容涉及到苏德关系中的一切方面。双方同意应在一个完全新的基础上处理这些关系,并以一项互不侵犯公约和一项规定双方势力范围的秘密补充议定书来予以表达。双方同意,在万一发生战争的情况下,划出一条穿过波兰的分界线,并划定涉及到芬兰、波罗的海各国和比萨拉比亚的其他一些利益范围。晚上8时刚过,里宾特洛甫打电话给柏林说,刚才结束的第一次会议“正朝着对我们有利的方向进行”,不过俄国人认为举足轻重的一点还未解决,这就是他们要求把波罗的海的两个不冻港,利耶帕亚和温次匹尔斯,划入他们的势力范围。希特勒同意了这个安排,于是为准备协定的最后文本扫清了道路。

互不侵犯公约并没有经过多少讨论。俄国人8月19日交给对方的草案全文,显然在柏林又重新起草过。里宾特洛甫自己在他的法律专家高斯所拟的序言中加上了“一个多少有点说过了头的关于建立德苏友好关系的短语”。斯大林对此表示反对,他说,“被纳粹政府用大粪浇头已经六年之后,苏联政府不能够突然又向大众讲保证德苏友好的话”。于是,这一成为问题的短语就被改掉了。不过除此之外,双方似乎都没有提出过什么实质性的改动。

8月23日夜间,里宾特洛甫同斯大林和莫洛托夫举行了第二次会谈,双方就共同感兴趣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在德国对日本的影响这个问题上(苏联政府对此特别感兴趣),里宾特洛甫宣称他本人准备试试,来对苏日分歧进行调解。斯大林说,德国在这方面的帮助将是有用的;不过他不愿让日本人留下这样的印象,即似乎是俄国在这件事上采取了主动。对于日本的挑衅,俄国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如果日本想要战争,它可以打。……如果日本想要和平,那当然更好”里宾特洛甫向斯大林保证,一次新的发动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只不过是已进行了好几个月的会谈的继续罢了。

斯大林问起意大利的目的是不是还不只限于阿尔巴尼亚一地——他似乎认为吞并阿尔巴尼亚“对意大利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价值”。意大利对希腊领土是否抱有野心?里宾特洛甫回答说,“为了战略上的原因,阿尔巴尼亚对意大利来说是重要的。而且,墨索里尼是一个强硬的人,不可能把他吓倒。”不过,他“十分欢迎德国同苏联恢复友好关系”。

里宾特洛甫在被问到他对土耳其如何看法时说,尽管他极力想同它建立友好关系,土耳其却还是首先参加反对德国的“包围阵线”的国家之一。斯大林和莫洛托夫也说道,苏联“同土耳其人的摇摆政策也有过不幸的经历”。双方一致认为,英国“为了鼓励反德的宣传”,正在把大量金钱送进土耳其。

在议论英国时,这三位政治家似乎都表现了特殊的敌意。斯大林和莫洛托夫诉说,英**事代表团“从来不告诉苏联政府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里宾特洛甫说,“英国是虚弱的,但却想让别人去为它的统治世界的狂妄要求打仗”;对此,斯大林“激动地表示同意”。他说,

英**队是脆弱的;英国海军也不象过去那样重要了。英国的空中力量有了增加,……但驾驶员不足。如果英国虽有此缺点而仍能统治世界,那也只是因为其他国家太愚蠢,总是让自己被人吓住了。举例来说,区区几百个英国人居然统治了印度,这真是可笑。

话虽如此,斯大林的意见是,“尽管英国有其弱点,但打起仗来还是很机智,很顽强”。

另一方面,斯大林在谈到法国时带有几分敬意。他认为法国的军队是“值得重视的”。里宾特洛甫在答话中指出,法**队在数量上劣于德国。而且,“德国的西部防线要比马其诺防线坚强五倍。如果法国想同德国交战,那它一定会被打败。”

在谈到**公约这一题目时,只轻轻一笔就带过了。里宾特洛甫说,这项公约“基本上不是针对苏联,而是针对西方民主国家的。他知道,……苏联政府完全认识到这一事实。”斯大林插话说,这项公约“主要是吓唬了伦敦城和英国的小店主们”。里宾特洛甫同意这一点,并且说了一个流传于柏林的笑话:“斯大林自己也会参加**公约的。”

最后,里宾特洛甫宣称,德苏谅解受到德国人民各阶层的“最热烈的欢迎”。他们“本能地觉得德苏之间并不存在有天然的利害冲突;良好关系的发展迄今只是受到外国的,特别是英国的阴谋诡计的干扰罢了”。斯大林说,这一点,他“完全可以相信”;不过,他说到“德国人希望和平”这句话时,却使里宾特洛甫又提到了他们“对波兰的愤怒”,这种愤怒“是如此之强烈,以致人人都准备要打”。

在这第二次会谈中,宾主频频举杯祝酒——为希特勒干杯,为里宾特洛甫干杯,甚至为舒伦堡也干了杯。“莫洛托夫先生向斯大林举杯说,是斯大林,通过他今年3月发表的、已被德国很好了解的演说,才引来了政治关系的彻底变化。”莫洛托夫和斯大林一再为互不侵犯公约、为德苏关系的新阶段和为德国民族干杯。里宾特洛甫也为斯大林、为苏联政府和为德苏关系的顺利发展而干杯。在离去时,斯大林对里宾特洛甫讲了“大意是这样的话:苏联政府是非常认真地对待这项新公约的。他可以用自己的名誉来保证,苏联决不会背叛它的伙伴。”